曾經盛極一時的防雷檢測,經過一年的洗禮,現在好像偃旗息鼓了?
- 發布時間:2018-12-19
- 發布者: admin
- 來源: 本站
- 閱讀量:276
自從2014年開始,防雷行業不斷進行改革,使所有防雷界的人士這幾年都不好過,因此當看到2016年4月份中國氣象局下達的31號令《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》后,似乎又成了防雷人士的一顆救命稻草,因此在4月份發布后,就期待著10月份的正式落地,想通過防雷檢測來帶動所有低迷的防雷市場。
為什么會這么想呢?因為,弄了防雷檢測資質的話,一個可以通過防雷檢測賺錢,二個可以掛靠檢測出去收取掛靠費,三個可以通過檢測發現項目,然后進行防雷改造又可以賺錢,就算項目沒拿到,再不濟也可以賣點產品是吧?因此以此為基礎,可以帶動防雷產業鏈。嗯,想法是不錯的,然而現實卻是骨感的。
盼星星,盼月亮,終于到了16年10月份了,31號令也滿足大家的愿望如實落地了,但是,你別高興的太早,這個還只是中國局的政策,還得下達到地方,要等地方省氣象局的文件下達之后,你才能去申請,很多人做足了準備,可是很多省局的文件卻遲遲不下來,有的等半年,有的等一年,積極性似乎又跌了一大半,至于很多省局為什么遲遲不下來的原因也是各種各樣,有的說31號令在人民政府審查,一直還沒下發,有的就說其他省下來了,卻出了很多亂子,所以要仔細斟酌,有的就說在與建設部門等部門銜接,商量等等,反正就是沒下來。
文件終于下來了,大家一股腦兒的投資了幾十上百萬都去申請了,熱鬧非凡啊,2016,2017年國內防雷檢測公司滿大街都是了,有直接弄甲級資質的,有弄乙級資質的,反正是數不勝數,然后一時間到處掛靠開分公司的,大家是忙的不亦樂乎,似乎把這些弄了,金錢馬上就要進口袋了。
那么這個檢測真的有這么賺錢么?
這里要介紹一下防雷檢測的市場,防雷檢測其實包括新建項目檢測和常規檢測,新建檢測的收費標準,一般有按1塊,2塊一平方來收的,監管單位由以前的氣象部門劃到建設部門,比如一個房地產下來20來萬,那么按1塊收項目就是20萬,那么這個的話確實是很誘人的。而常規檢測呢?那就是寒磣了很多了,一般按點收費,平均一般40,50一個點,這個你一個項目下來測了20,30個點也就是1000多快錢,然后檢測人員一般至少2人,有時候3人,那么你算一下,這個就真的劃不來了,特別是有點項目很遠,并且你拿下項目不止跑一兩次,洽談,簽合同,然后做資料,檢測,出檢測報告資料,然后人員工資,差旅補貼費等等,一算還剩下多少?并且還不能保證天天有項目做,可是人員工資照樣要發,還不說異地城市的項目,只說本地項目,如果異地項目就更加不用說了,路費都夠你喝一壺了。
那么大家既然知道新建是一塊肥肉,自然就會往新建這塊抓了,然后新建的你想做就能做么?一般的人你壓根就做不進去,首先你得有這塊的人脈吧?并且能保證滿足監管單位的條件吧?這里涉及到敏感話題我就不多說了,反正除了那么一兩家公司,其他公司我估計也就整點湯喝了,永遠要相信二八定律,百分之二十做百分之八十的項目吃肉,百分之八十做百分之二十的喝湯。
并且這個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湯,你也別以為喝的這么輕松,畢竟百分之八十的公司呀!上次和一個防雷檢測公司的聊天,一個26萬平的項目,發改委價格是1塊,因此按理是26萬的項目,因此開發商最終要經過投標來找檢測公司,最終以1毛多點一平方的公司中標,也就不到3萬的項目,至少要經過一年半才能檢完,估計至少也要去個10來趟吧,你想想這個還有意義么?因此我朋友也是心里涼涼的,早知道這么點錢,還用的著這么辛苦去投標么?直接談一下不就可以了?
除了這些,如果你異地的公司,還有監管部門要管,因為國家有明文規定,不允許資質掛靠,因此你腰做到異地去,首先你必須要到省里登記,才能開展工作,然后很多地方有各種要求,必須查看你當地分公司的檢測人員是不是你總部的人,有沒有獲得防雷檢測證,有沒有辦公場地,有沒有該有的檢測儀器,檢測人員是不是配齊了等等,對于監管部門來說,他們要盡職盡責,當然也無可厚非,但是如果一個分公司,如果要把這些弄齊了,那人家還不如直接就去申請個資質算了,因此很多分公司覺得已經營運不下去了,直接就拍屁股走人了。
最終的結果是,新建的項目你拿不到,拿到了也是低廉的價格,常規的你拿了也沒意義,還要到處去找項目,花銷也挺大,因此檢測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,讓很多人看明白了,慢慢的失去的興趣了,慢慢的一陣風開始走下坡了,開始偃旗息鼓了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就好比是梁柯一夢,雖然期待的時間很長,卻感覺來也匆匆,去也匆匆,改行的改行,該干什么干什么去,輕輕的我走了,正如我輕輕的來,我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云彩,你們有能力的繼續去折騰,我不做你們的菜,更加爭你們的湯喝了。